

西南石油大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概况
西南石油大学自199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现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学5个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截至2019年10月,已累計招收博士後297人,出站156人,在站127人。出站博士後絕大多數被聘任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成爲相關領域、單位的科研骨幹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我校在博士後培養方面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30余家企業、科研機構、創新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博士後,包括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新疆油田、長慶油田、西南油氣田、遼河油田、大港油田、大慶油田、西安管材研究所博士後工作站;中國石化中原油田、河南油田、西南石油局、西北石油局博士後工作站;中國海洋石油博士後工作站;安東石油以及無錫市開發區博士後工作站;四川省設立的博士後實踐創新基地: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中航集團烽火機械廠、四川金星壓縮機制造公司等。此外,還創新性地在上海海隆集團、四川宏華集團、四川驚雷科技公司、煙台傑瑞石油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設立了博士後工作基地。
我校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博士后工作先进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其中,王兴志获得四川省优秀博士后称号,唐洋入选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工作为我校的学科建设、科學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推动了校企产学研的紧密合作。
热忱欢迎有志于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优秀博士毕业生,进入我校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从事高水平的科學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拥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石油工程管理和石油工程计算技术等6个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油氣井工程力學、油氣井工程信息與控制、油氣井工作液、儲層保護理論與技術、油氣井固井與完井、油氣井工程測井與錄井、油氣井建井安全工程、建井系統優化與管理;油氣藏描述及油氣田開發地質、滲流力學與油氣藏數值模擬、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油藏工程與油田開發、井筒多相流理論及應用、采油采氣理論與技術、油氣田增産改造、提高油氣采收率、油氣藏經營與管理、油田注水工程、油氣田開發安全工程;油氣集輸與處理、油氣儲運系統仿真與優化、油氣儲運安全工程、油氣集輸系統多相流;海洋油氣田鑽井與完井、海洋油氣田開發與開采、海洋油氣集輸工程、海洋深水工程與安全、海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石油工程管理;石油工程計算技術等。
其中,在深井超深井鑽井液與完井液、儲層保護理論與技術、油氣井固井與完井、高危油氣井建井安全工程、油氣藏數值模擬、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油氣田增産改造、提高油氣采收率、高危油氣田開發安全工程、天然氣集輸與處理、天然氣儲運系統仿真與優化等學術方向的研究優勢和特色明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依托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矿产普查与勘探、勘查地球物理、地质工程、地球信息技术四个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圍繞國家能源重大戰略需求,瞄准學科發展前沿,以“發現-評價-開發-保護-改造”油氣藏爲主線,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多學科交叉,形成了碳酸鹽岩儲層地質;油氣藏地球化學及成藏理論;油氣層保護;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查及評價;儲層描述與儲層分布預測;剩余油分布研究;複雜/非常規地層岩石物理;地震勘探理論與方法;複雜/非常規油氣儲層測井解釋方法與理論;油氣工程測井理論與方法;油氣井生産動態測井評價;表生地質災害評價預測與防治;能源與廢棄物地下處置;石油工程防災減災;數字國土與智慧城市;地質環境評價與生態旅遊規劃;地質過程虛擬化仿真模擬等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依托机电工程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石油天然气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石油矿场机械、油气测控工程5个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機械現代設計理論及方法;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深層岩石破碎與鑽頭;鑽井提速與高能破岩技術;油氣鑽采裝備與工具;特殊采油工藝方法及設備;油氣裝備計算機仿真與軟件開發;海洋非成岩天然氣水合物開采工藝方法及設備;油氣裝備智能控制與智慧運維;油氣測控系統研制及計量標准化;油氣管道力學與完整性評價技術;油氣田節能降耗技術與評價;地熱能鑽采裝備設計與研發;中深層地熱高效開發與利用。
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依托化學化工學院,擁有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涵蓋化學工程、化學工藝、應用化學、工業催化、材料化學工程、化工安全工程6個二級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油氣田應用化學、能源高效轉化與利用、化工過程模擬、油氣田環境工程、材料化學工程、油氣化工安全。
地质学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主要依托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拥有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沉积学(含古地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四个二级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細粒沈積岩旋回地層學、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微生物岩、沈積岩石學、構造沈積學、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碳酸鹽岩原位微區分析技術;重大地質曆史事件的地球化學示蹤和古環境的重建、熱水沈積作用與矽質岩成因、流體地球化學;沈積盆地古地理、油氣儲層沈積微相分析、層序--岩相古地理編圖、前寒武紀沈積學、羌塘盆地綜合地質研究;含油氣盆地分析、頁岩氣構造解析與應力場分析、油氣區構造解析;火山岩儲層綜合研究;沈積層控礦床、岩漿礦床、熱液礦床;碳酸鹽岩中微生物的成儲效應、碳酸鹽沈積與成岩過程、油氣資源評價與綜合勘探;烴源岩生烴潛力,高成熟演化地區天然氣成藏、氣源對比。
更新日期:2019年10月